中文“军国主义”一词来自日文汉字「军国主义(ぐんこくしゅぎ)」,中国人经常把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国策思想联系起来。然而军国主义的实践并非只有日本为之,历史上许多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或政权,都会有军事优先的政策,普鲁士王国,苏联,美国,大英帝国等都带有军国主义的元素。其中以普鲁士为最,大家都知道普鲁士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而不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也是军国主义的写照。日文的军国主义来自于Militarismus一词,本是因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等批判法兰西第二帝国和德意志帝国而诞生的。
东亚最先融入世界的那个国家正是全世界罪恶最深重的那个国家!而一切事情必有因果,当然我们说日本这个不冷静的家伙到底是从谁那里养成了动刀动枪的恶习呢?其实这个家伙太有名了,他从小喜好武力,在军队中最先推行近代化改革,又率兵入侵中国,为日本建立了现代化的参谋本部,这个家伙就是臭名昭彰的军国主义巨头山县有朋!
这个家伙原名山县辰之助,直到明治维新后才改成山县有朋,1838年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下级武士家庭,这个家伙打小就倒霉,好在长大了运气来了,三岁因为顽皮受过伤,五岁没了娘,大小把我是一个武士的座右铭当成口头禅使唤,弄得人们都叫他武士而不是他的名字,总之小时候的他和倒霉是亲兄弟,能长这么大没想现在的日本小孩儿似的琢磨着自杀还真是苦了他了!
1853年,山县有朋竟然真的成为了一为剑道柔道高手,为了学习枪法[冷兵器]还专门拜最有名的师傅学习,至此山县有朋根本没想自己会到政界去发展,他的思维是当一个剑道老师或者能够到明伦馆任职当然最好能进入军队可是这个时候,维新还未开始,军队的前途也不甚光明,退而求其次,山县有朋和伊藤博文等人作为长洲藩的特使前往京城观摩,在这里他接触到许多的尊王派,经过这些人的熏陶,山县有朋被推荐到有“日本为新思想的温室”之称的松下村塾工作,在这里山县遇见了吉田松因等先进人士,很快他就决心为了推翻所谓的幕府不惜武力行动!成为进步人士的山县有朋很坚决的参加到了倒幕派军队中去,1863年,已经是奇兵队军监的山县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机遇,第二年的八月,四国联合海军舰队炮击长洲藩,山县亲自率兵死扛,虽然身先士卒,但是毫无效果,长洲军惨败而回,山县也身体多处受伤,但是身上的伤痛却是他打定了另一个主意,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坚决的军事改革派人物。
1869年,山县有朋的第二个机遇也到来了,作为坚决的西方思想的拥护者,他被派往欧洲考察实物,在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地研究了各种工业,尤其是武器工业的建设情况,这时的他认为,想要完成真正的维新大业,必须打破割据之势,即权力于一体,兵权在中央。1870年,山县有朋考察结束,途经美国本土回归日本,被任命为兵部次官,第二年就升职为兵部主官,陆军大臣等职务,这样一来,山县有朋控制了明治政府的军权,这样的话就没有人能够阻碍他的军队改革计划了。在这场改革中,它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吸取经验,改革军制等方面,比如日本的海军采用了英国制度,而陆军采用了法国制度,用了一年的时间建立了一支人数虽不多但是忠君的队伍,这只名为“御军”的队伍只听从天皇和他本人的命令,在他的操控下日本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建立了陆军省和海军省,并且出台了征兵诏令!他所建立的近代军职是日本的军力有了显著的发展,在全国所设立的六个军管区也有效的起到了军区的管理作用。
在历史上有一道著名的诏令即《废刀令》,这个诏书的出台彻底废除了封建武士的军事特权,从此以后的日本军队才真正成为新兴军事家族的舞台,也为日本建立起近代军官团体制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大幅的提升了平民参军者的热情,到1874年,日本爆发了佐贺土族叛乱,在这次行动中山县有朋担任征讨参军一职,叛乱被迅速评定,这也是山县第一次指挥如此大规模的作战[不要和当时的西方列强比规模了],这使得山县有朋在军政两届进一步提高了威望,此后他还多次奉命剿灭各地的武装叛乱,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整个西南地区都在山县的行动之下逐渐安静了下来,天皇也更加的倚重此人!
西南剿灭战争之后山县有朋的目光开始放得更加长远了,为了适应当时日本军队的需要山县决定再次进行军事改革,于是在19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建立了现代化的参谋机构:参谋本部!而他自然出任第一人部长,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决定,从此以后日本军队的侵略色彩日渐浓重,这个不受各部门节制,只受命于天皇的组织可以随意调动陆军的每一支部队,如此一来侵略就变的有恃无恐了!1879年山县有朋坐不住了,他派遣十几个将佐级军官来华打探军情,这次打着研究文化的幌子的军事活动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在他上呈给天皇的折子中这样写道:扩军之急,犹饥待食!为了中日间的战争,山县有朋认为扩军备战皆为重要!
1889年,山县有朋奉命组阁,在这时他提出了中韩两地解围日本利益生命线的说法,认为只有控制了这两个地方,日本的利益才可以得到保证,这是日本首次公开自己的侵略言论,而当时看来,机会的确不少,1882年朝鲜壬午之变,日本参谋本部开始着手于对华的行动制定,从1890年到1892年日本的军费上升了一成之多,陆海军的规模也大幅扩大,国内的教育也大肆宣扬所谓的保卫利益论!
1894年8月,甲午之战爆发了,山县有朋亲自率领一个军参战,在平壤、安东等地作战时,他的部队都是作为主力出现的,在他的主张之下,日本开始了所谓的征华作战,因为侵略有功,他被受命为陆军大臣,而在这之后山县有朋作为日本军队的巅峰人物进一步策划了八国联军入侵等活动,直到伊藤内阁组建之前,山县有朋都是日本国内不可否认的绝对一号!而即使不在政界担任职务,山县有朋也不改侵略之恶习,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他亲自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日军作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现在的山县有朋已经不小了,可是当他听到一个消息时他竟然能乐的跳起来,原来1909年他的老朋友伊藤博文死了,现在的他已经是日本最老资格的元老了,看来祸害真是要遗千年啊。1914年,一战爆发时山县有朋主张立刻大举入侵中国,他认为全欧洲的大乱是上天给与日本最好的称霸亚洲的礼物,必须要抓住,在他的鼓动下,日本抛出了所谓的“二十一条”这就是要把中国变成日本的绝对控制地!
但是,这个家伙终于快不行了,虽然在一战的亚洲他没又精力再干出些什么,但是他的思想影响的极为深远,在二战中的日军行动中也贯彻着他的影子!1922年,一代祸害山县有朋终于完了,可是还有那么多的军国主义祸害活在人间,但是审判的日子不远了,人间正义长存!
...查看更多军队还对普鲁士的社会发展和阶级结构具有深刻的影响。平民中产阶级仍然是顺从的,实际上把整个地主贵族(容克)吸收进军事机构已成为统治者的政策。他们自觉地利用军队作为在克累弗、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和前条顿骑士团领地的地主家庭中灌输“全普鲁士”心理的工具。普鲁士是一个非常年青、人为的领地联合体,这就使忠诚于它的感情最初并不是自然的,为此更需要依靠明显的军事手段来加以灌输。灌输的重点内容是放在义务、服从、服务和牺牲上。除上述因素外,军事美德之所以成为整个普鲁士男性贵族的特点,也还应归因于该国人口数量少。例如在法国,大约有五万名男性成年贵族,但其中只有少数人经常在军队任军官。而在普鲁士,几乎所有的容克家族总有成员是穿制服的。
此外,大选帝侯及其继承者,也像所有专制主义统治者一样,对于以地主贵族为主要成员的等级会议即各地议会实行压制。为了平息大地主的不满,统治者允许在军队中对地主阶级的成员授予官职,还允许他们对自己的农民可以为所欲为。普鲁士君主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统治者与地主乡绅间的谅解之上的,即后者同意承认统治者的政府,并愿意在他的军队中服役;但作为回报,统治者允许地主乡绅继续把自己的农民置于世袭受支配的地位。农奴制在普鲁士就如在东欧各地一样盛行。在东普鲁士,农民的境况与波兰农民一样悲惨。
普鲁士的统治者认为,容克地主可以成为较好的军官,因为他们是在管辖自己的农民的习惯中长大的。为了维护军官阶级,法律禁止出售“贵族”土地,即禁止将采邑售给非贵族的人。在法国,则又形成对比,采邑权利简单地变成了财产形式,资产阶级,甚至农民也都可以合法地取得采邑,并享有一笔领主的或“封建贵族”的收益。在普鲁士,这是不可能的;由于拥有不可变更的财产形式,各个阶级被冻结了。因此,中产阶级的人很难借助从事地主贵族的职业而进入贵族行列。总之资产阶级简直没有什么独立精神。在东普鲁士几乎没有什么德国的老城镇。普鲁士的中产阶级并不富有,拥有的私人财产也不大。典型的中产阶级分子是官员,他为政府工作,担任庞大的王室产业或依靠国家津贴的企业的雇员或租借人。普鲁士的文官,从大选帝侯时代以来,就以其正直和效率而著称。但是普鲁士的中产阶级比起其他地方的中产阶级来,对贵族更为顺从,对国家更为忠诚,对军队则是更加望而生畏。
普鲁士的这些特点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统治下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威廉一世从1713年至1740年担任国主。他是—个现实而粗俗的人。他鄙视一切带有“文化”气息的事物,而他的父亲和祖父(大选帝侯),以及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大帝)对此却都十分关注。他对不是花于军队的每一分钱都十分吝惜。他把皇家费用削减四分之三。他在赴柯尼斯堡举行加冕典礼的路程上,花掉两千五百四十七个银币,而他父亲为此曾经花了银币五百万。他以一种德意志父亲般的方式统治国家,像对私人采邑一样监督国家,时常穿一件破旧制服潜行于柏林大街小巷,用手杖来惩戒玩忽职守的市民。他整天工作,也希望人人这样做。
他爱护军队,所制定的全部政策都是为军队服务的。他是一直身着制服露面的第一位普鲁士国王。他重新安排了宫廷礼仪程序,尊军官而抑文官。他对高个子兵士的喜爱是闻名于世的;他成立一个特别分队,成员都有六七英尺高,是来自欧洲各地,而彼得大帝的确也从亚洲给他送来几位。他规定出新的训练形式和演习形式,创立一所训练容克地主子弟的士官生学校,并确立了新的招募制度,根据这个制度,每个团都有一个特别区或州作为指定的兵源地区(这种招募制在欧洲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最有效的)。他建立的军队,在他登位时为四万人,到他逝世时增加到八万三千人。他在位期间,柏林发展成为拥有十万人口的城市,其中两万是兵士,这个比例也许在欧洲是超过任何其他城市的。他还留给他的继承者一笔为数达七百万银币的军费(因为他实际上没有亲自作过战)。
弗里德里希二世(后称弗里德里希大帝,也译腓特烈大帝,1740年登位)就是依靠这支军队和这笔军费使欧洲大吃了一惊。奥地利的查理六世逝世不久,他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开始继承各种权利。整个欧洲对“国事诏书”的保证采取骑墙态度。当其他国家还在等待时,弗里德里希便开始进攻了。他没有发出通知就调动军队进入西里西亚,霍亨索伦家族曾对西里西亚提出过古老而含糊的要求。西里西亚位于奥得河上游,是面向波兰一侧的波希米亚王国的一部分,北邻勃兰登堡。西里西亚加入普鲁士王国几乎使人口增加一倍,并且增加了有价值的工业,从而普鲁士终于建成为一个大国,拥有六百万人口和弗里德里希建立的?支二十万人军队。必须补充指出,如果单从人类的成就来判断,那么普鲁士是一个非凡的创举,是一个靠小本经营而建成的国家,是辛勤工作和认真责任所换得的胜利。
...查看更多导读:新年伊始,日本在教科书问题上又有小动作。据共同社报道,日本编辑出版教科书的出版社“数研出版”不久前向日本政府提出修改高中教科书的申请,这项申请近日已获得政府批准。在日本,修改教科书往往代表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山住正在其著述《教科书》中曾描述说:“在日本,教科书不仅被看做是对孩子们进行系统教育的读物,还被当成带领着孩子成长的火车头,更是日本教育的‘证据’……日本战前就是在教室里面用教科书培养‘军国少年’的。”
利用作文检查“洗脑”结果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中内敏夫在《军国美谈与教科书》中对战前教科书的作用说得非常透彻:“战前,日本的教科书可以概括称为‘军事教材’,把‘军国美谈’和‘战时佳话’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编写出来,宣传‘忠君爱国’的思想。这种教材首先以‘通俗教育’的名义进入日本学校的社会教育科目,然后不断地进行修订,成为一种思想道德的教材。”看一看渡边哲彦在1936年编写的《军队教育的研究》,即可以知道旧日本军队在教科书的使用上“慎之又慎”,他们编写教科书的“指导目标”,就是要“宣传日本军队和军事行为的正当性和永久性”。
二战前日本陆军设有诸如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幼年学校、陆军航空士官学校、陆军经理学校、陆军预科士官学校、满洲国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校等军校。日本海军也有海军兵学校、海军经理学校、海军机关学校、海军大学校等军校。这些学校给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就是一种“洗脑”的教科书。比如,陆军幼年学校国语教科书中有反映日俄战争时期“军神”乃木希典的课文《靖国神社》、有介绍海军战役的课文《水师营会见》,有记述军国主义家庭情感的课文《水兵之母》。
东京教育大教授篠田融回忆自己战前在陆军预科士官学校任教的时候,特别注重对学生写作文能力的培养。在他看来,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国语、汉语、本邦史”的教科书,然后在此基础上练习写作文,“最可以看出学生思想发展的轨迹”。他承认,当时日本就是用这种模式,通过学生作文检查“洗脑”的结果。
考试更突出军国主义教育
有教科书,就要有考试。考试不仅是对教科书内容的一种“复印性的重复”,更是对教科书内容的一种思想性强化。进入到大正、昭和年间后,日本军人势力变得越发强大,被称作军队干部培训摇篮的陆军士官学校和海军兵学校在重视教科书的同时,还在入学考试里增添了许多带有军国主义色彩、国粹色彩的问题。
1920年,东京陆军中央幼年学校改名为陆军士官学校预科,陆军士官学校变成陆军士官学校本科。同年,陆军士官学校预科入学考试的读解题里,就出现这样的内容——“观察东洋大势,邻邦支那不断发生内乱,国势不振,波斯、暹罗在苟延残喘地维持着独立,但早晚都会像印度、西伯利亚等一样,被他国侵略。立于此间,应该由谁来维持东洋和平,为世界文明做贡献呢?”这里,无疑是暗示学生们回答“日本”。许多参与指挥卢沟桥事变、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日本军干部,都是该校毕业的学生,包括甲级战犯松井石根、陆军元帅寺内寿一、日本首相小矶国昭、陆军大臣杉山元等。
1937年,陆军预科士兵学校的入学考试上,还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日本战争开端,是在中国奉天发生的满洲事变。在事变当时,满洲势力最大的人是谁?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日?我军奋起的理由是什么?”在同年发行的《陆军士官学校》一书中,该问题被作为模拟题选入其中,并且列出最佳答案。势力最大的人自然是“张学良”,事发时间是“昭和六年9月18日”,“日本军奋起”的理由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条约上,我国在满洲都享有正当的权力和利益。但是支那将满洲作为自己的领土,把我国应该享有的特殊权力和利益,说成是侵略领土、破坏主权,而且对条约视而不见,妨碍我国人在满洲租借土地,自由居住,蹂躏我国在森林、矿业上的诸多权利等,为了拥护国权,我皇军一跃而起。”
显然,这种答案就是把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一事正当化,并且让未来的军队干部候选人在入学前就把“正确答案”背下来。同时,也是鼓励这些人日后在中国大陆和太平洋上大肆杀戮。陆军士官学校的试题如此,海军兵学校的入学试题也是如此。在1921年的入学考试历史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简明阐述一下朝鲜、台湾、桦太、关东州以及南洋群岛,是如何纳入我国政府统治下的。”这段时期日本海军兵学校的毕业生,有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病死狱中的海军大臣永野修身、日本首相米内光政以及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
战后日本逃避近现代史教育
战前日本学校特别是军校注重通过教科书以及作文、考试等给学生培养军国主义精神,那么战后呢?一名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日本国会议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战后日本教科书上虽然有近现代史内容,但老师基本不会在课堂上讲授。通常在长篇大套讲完古代史以后,便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让学生“自学”近现代史内容。日本每年高考的试题里面几乎没有近现代史内容,理由是“里面有很多是没有定论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日本过去侵略外国的历史,日本教育界正在从“不讲”“不考”转向教科书的“删除”,试图抹掉这段历史,这同样也是一种洗脑。
2014年春季,“数研出版社”在新出版的教科书中删除有关“随军慰安妇”“强征”等字眼。表面上看,在修改教科书问题上,似乎是出版社“主动”,政府“被动”。事实上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4年1月修改教科书审定标准,要求教育界在“没有定论的历史、领土”问题上适度体现政府官方主张。教科书出版社可在“发现错误”或“事实产生变化时”向文部科学省申请修改教科书内容。正因为这样,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数研出版”才首先站出来,一方面是回应政府的“号召”,另一方面是给业内的同行做榜样。
...查看更多所谓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和日本都是军国主义国家的典型。法西斯主义就是在这些国家全面危机时期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军国主义充满残酷性和反动性,曾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它的基本理论包括对和平的否认,坚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战争本身是美好和令人神往的。军国主义的行为体现为某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军事化,以及对外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在军国主义国家,战争成为国家的主要目的。
军国主义(Militarism)是一种黩武主义,认为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并将保证军事力量视为社会最重要目标的意识形态。具体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原始的军国主义是兵民合一的,为了确保战争的需要,会向农民征调粮食,向牧民征调骑乘动物(马、骆驼等),并在和平时代或后方对人民高密度实施军事训练,以确保兵源不会短缺。
近现代的军国主义则是将人力、技术、资金大量投注在军备,做法大同小异,惟军国主义教育的论述会有改变,以民族沙文主义为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和日本都是军国主义国家的典型。法西斯主义就是在这些国家全面危机时期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
中文“军国主义”一词来自日文汉字「军国主义(ぐんこくしゅぎ)」,中国人经常把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国策思想联系起来。然而军国主义的实践并非只有日本为之,历史上许多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或政权,都会有军事优先的政策,苏联,美国,英帝国,朝鲜,以色列等都带有军国主义的元素。日文的军国主义来自于Militarismus一词,本是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等批判法兰西第二帝国和德意志帝国而生的。
军国主义有哪些特点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为:
实行军阀独裁和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来统治全国;
对内镇压反战革命运动,宣传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
对外则穷兵黩武,进行国土扩张;
经济以军事发展为目标,由政府补贴军需,带动重工业发展迅速;并以战争实利再扩军;
人民被要求向国家无私奉献,私权、人权、言论自由受到压抑;
政治上实行集权制,议会及司法机构无法有效制衡政府;
内阁要职由军人担任;
教育以军事训练、仇外主义、自我民族优越作为自幼养成的教材;
人民日常生活常受军事上的动员与干涉,建筑与公共设施广泛地要塞化;
普遍行征兵制,役期长,军籍不分男女一概登录,必要时会征收未达役龄的少年进入军中作战或任务;
歌颂军人贡献,尊崇军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在历史、考古、宗教、文学、艺术等层面美化军人和战争;
外交多以军事优势欺凌邻近地区,以谋求实利和国际地位;
政府吹嘘侵略掠夺后的利益,激发人民对战争的热情,以确保民意对战争的支持。
有哪些军国主义典型代表
1、古希腊的城邦斯巴达(公元前7世纪末--公元396年)
2、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帝国(1868年--1945年)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对内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在“富国强兵”的口号下扩军备战;对外则制订了侵略计划,宣称要使大日本帝国的国威布于四方,要以侵略战争征服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日本始终没有停止对中国、朝鲜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统治才彻底崩溃。 现今日本随着右翼势力崛起,部分人要求将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2012年12月16日日本将迎来众议院大选。外媒发表评论文章称,日本各参选政党煽动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带有反华情绪,以钓鱼岛问题和修宪作为口号,显示出日本政治右倾的气氛。
2012年10月1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公开表示,计划重新定义“集团自卫权”,有意修改宪法。
2013年2月15日下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自民党宪法修正推进总部会议时称,将修宪定位为“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表现出其在任期内实现修宪的强烈意愿。
3、希特勒时期的德意志帝国(1933年--1945年)
1933年A.希特勒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军火工业迅猛发展;在全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正规军扩充至60万人,包括强大的空军和海军力量;同时大肆宣扬沙文主义、民族仇恨、特别是反犹太主义,以及扩充“生存空间”的舆论。希特勒军国主义统治下的德国终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现代,有些人主张日本政府和部分民间组织实行军国主义制度。这种批评以西环太平洋-东亚-东南亚地区等曾在二战中受日本侵略的地区中最为常见。
...查看更多军国主义和“黩武主义”,都对应着英文词汇“Militarism”及日文词汇“军国主义(ぐんこくしゅぎ)”,但是,中文使用者对此二词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区别,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军国主义和黩武主义是“全等”的概念,可以混用。军国主义是黩武主义的极端形式。军国主义是黩武主义,却往往用于特定的国家(如日本帝国)。